您好,欢迎进入迅准压力机设备厂官网!

伺服压力机,压装机,装配机,伺服压机,

伺服压机,伺服压力机,压装机,装配机,电动缸

提供非标定制、设计、生产、安装、服务一条龙服务

025-85664943
迅准压力机设备厂
伺服电动缸/压力机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伺服行业新闻>伺服电动缸/压力机新闻
禾川科技研究爆料:工业自动化小巨人,迎机器人浪潮
发布时间:2022-07-29 23:40:00浏览次数:7030文章出处:本站 责任编辑:艺匠伺服电动缸

禾川科技研究爆料:工业自动化小巨人,迎机器人浪潮

一、禾川科技爆料:具有深度制造能力的工业自动化厂商

禾川科技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 销售及应用集成。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伺服系统、PLC 等,其中,伺服系统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搭载自主研发的编 码器,在定位精度、速度控制、额定转矩等核心性能指标上均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品牌厂商中保持优势地位,2020 年公司通用伺服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约为 3%,国产品牌中位列第二。 公司产品矩阵已经实现工业自动化领域“控制+驱动+执行传感+机电一体化”的覆盖,并在近年沿产业链上下游不断 延伸,涉足上游的工控芯片、传感器和下游的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公司成功在部分中高端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 领域内与外资品牌开展竞争,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公司力争为客户提供由核心部件、机器自动化到数字化工 厂的整体解决方案。 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 3C 电子、光伏、锂电池、包装、纺织、物流、机器人、木工、激光等行业,并覆盖了工业富 联、宁德时代、顺丰控股、三通一达、隆基股份、捷佳伟创、先导智能、蓝思科技、埃夫特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2018 至 2021 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从 2.83 亿增长到 7.51 亿元,CAGR+38.5%,主要得益于公司核心产品伺服系统 的营收持续增加。伺服系统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收比稳定超过 80%。公司伺服系统维持 高速增长主要由于①伺服系统市场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公司竞争优势明显;②公司实施行业聚焦战略,积极开拓重点 客户,提高公司伺服系统产品在相关行业的市场占有率;③经销渠道快速拓宽促进了公司整体业务增长;④新冠肺炎 疫情带动防疫物资生产设备(口罩机等)相关市场需求增加。PLC 产品收入近年来收入有所波动,2020 年度,随着 下游行业生产需求的改善,公司推进聚焦重点行业和战略客户的销售策略,PLC 产品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1 年度, 由于老机型 PLC 更新换代等原因,PLC 产品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毛利率前高后低,因抢占市场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出现一定幅度下滑。2018 至 2021 年期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40.3%、 41.9%、42.9%和 36.5%。2018-2020 年毛利率上涨主要系伺服系统产品营收规模增长且毛利率提高,2018-2020 年 伺服系统毛利率高达 40.4%、42.1%与 43.6%,其毛利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为①公司采购规模增加,对原材料供应商的 议价能力得到加强;②公司生产规模显著提高,边际成本逐渐下降;③公司通过自研或收购等方式,实现供应链上游 零部件自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2021 年,公司毛利率下降主要系公司两大核心产品伺服系统与 PLC 扩大市场份额 需要而降价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其中,PLC 产品毛利率降至 34.3%,主要因为小型 PLC 产品中毛利率低、控 制点数较少的型号销售占比较高,且公司为带动配套伺服系统销售,适当降低 PLC 单价和毛利率。公司伺服系统产 品毛利率下降至 39.0%,主要系公司在扩大市场份额期间降低伺服系统产品价格;且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原材料采购 价格普遍上涨。

费用占营收比逐步稳定,研发费用为主要期间费用。2018-2021 年,公司期间费用分别为 6,440.83.万元、8,134.21 万元、12,862.06 万元和 18,201.01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2.76%、26.00%、23.64%和 24.22%,费用占 营业收入比例基本稳定。从结构来看,期间费用中占比较高的主要为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其中,研发人工薪酬为公 司研发费用重要组成部分。研发费用占比高原因主要系公司重视研发团队建设,并规模持续扩大研发团队规模。2019 年至 2021 年,公司研发人员总数为 147 人、188 人、271 人与 316 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 26.73%、27.61%,23.40% 与 22.80%。

加大备货保供保交付,经营性现金流有所下滑。2021 年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为 1,350.19 万元,有 所下滑,主要由于①增加原材料库存导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较大;②员工人数增加及薪酬提高导致支付 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较去年同期显著提高;③支付的各项税费增幅较大,主要系受疫情影响,经当地主管税 局批准,公司将 2020Q2-Q3 所得税延后至 2021Q1 缴纳。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主要为构建固定资产支付现金,以及 购买和到期赎回银行理财产品累计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主要包括吸收投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 金和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以及偿还银行借款累计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

公司各项偿债能力指标良好,期间增长主要系公司经营规模的显著增长。公司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在 2019 至 2020 年发生较大改变;其中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至 33.55%,公司流动比率下降至 2.69,公司速动比率下降 至 1.92,主要系 2020 年度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显著增长,包括存货、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科 目金额大幅增加,其中存货及应付款项增长比率更高,造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下降,资产负债率有所上升。2021 年末各项偿债指标较 2020 年末基本保持稳定。截止到 2020 年末,公司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 2.69 与 1.92;资产负债率略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31.15%),一方面是公司存货、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流动资产 及流动负债科目金额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同行业公司如伟创电气、雷赛智能在 2020 年度完成 IPO 融资,偿债能力提 高。总体而言公司偿债能力较强,短期债务风险水平较低。

公司营业周期连续 4 年下降,存货、应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稳步向好,经营能力持续增强。2018-2021 年,公司营 业周期从 347.8 天下降至 250.5 天,CAGR-10.4%;公司净营业周期从 227.8 天下降至 115.0 天,CAGR-20.4%。

2018-2021 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从 231.7 天下降至 152.5 天,2020 年末,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上升,公司执 行“订单+安全库存”弹性生产模式,存货周转率有所提高。2021 年末,存货周转率较 2020 年末基本保持稳定。

2018-2021 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 116.1 天下降至 98.0 天,由于 2020 年下游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重视 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叠加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应收账款周转率明显改善。2021 年末,应收账款周转率继续 提高。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强客户信用政策管理,提高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018-2021 年,公司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稳中有升,从 119.9 天增长到 135.5 天,体现公司市场地位增强,采购量 大且具有良好信誉,面对上游供应商在占用货款上具有更大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二、爆料:工业自动化行业增长加速,国产品牌发力明显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工业互联 网的本质是以人、机、物(人、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等)的全面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 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及高级建模分析,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将 推动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形成全新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包括网络、 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以及应用解决方案等,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工业互联网网络、工业软件与 APP、工业互联网平 台、工业自动化及边缘计算、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安全等子领域。

工业自动化是实现现代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关键。工业自动化是指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在生产流程 中的各个环节,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或较少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 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作业手段。工业自动化是 20 世纪以来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之一,其涉及控 制工程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软件、嵌入式软件、电子、电力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通讯、机电一体化等 诸多领域,需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属于综合学科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高投入和 高效益等显著特征,是典型的高附加值产业。工业自动化的应用可使工厂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更加自动化、效率化、精 确化,并具有可控性及可视性,从而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

工业互联网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有望带动工业自动化同步高速增长。根据《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自 2021 年起已从“起步发展期”进入“快 速成长期”。从观察数据来看,工业设备连接指数 IIP10 等核心指数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从政策目标来看,《“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亦提出工业互联网平台渗透率将从 2020 年的 14.7%提升到 2025 年的 45%。工业自动化作为工 业互联网的“压舱石”有望在我国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实现高速增长。

工业互联网根植于传统制造,赋能智能制造,并加速拓展向其他产业。工业互联网给以 ISA-95 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体 系带来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赋能与升级。它基本等同于工业数字化的相关产业,根植于传统制造支撑体系,又 融合数据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分析等能力,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并衍生新产业。工业互联网极大加快了制造业数字化 转型,离散型制造企业、流程型制造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丰富多样、全面系统。此外,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由工业生产延伸到建筑、能源、交通、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并不断向一二三 产业其他相关领域拓展。

工业自动化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产业,是工业互联网的“压舱石”。从产业规模看,广义“工业自动化”(注:“工业 自动化及边缘计算”包括工业控制与执行、工业传感器、边缘计算网关等;“智能装备”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 等)占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的比例近一半;从功能意义看,工业自动化产品位于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底层的车间级和 现场级,是直接完成生产或制造的层级——因此,工业自动化是工业互联网的“压舱石”。

工业自动化的应用核心是各类工业自动化控制(工控)设备和系统,其产品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控制类、驱动类、执 行类与传感类四个层面,并通过系统集成最终形成系统类产品。目前,禾川科技的主要产品为伺服系统(包括驱动类 的伺服驱动器和执行类的伺服电机)和 PLC(属于控制类)。

1、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释放需求端潜力,一体化解决方案成为发展主流

工业自动化助推全球工业革命浪潮。①19 世纪蒸汽动力纺织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②到 20 世纪 30 年代,汽车制造业引领了以规模化生产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工业自动化起步于 20 世纪 40-60 年 代,为 70 年代的数控系统奠定了基础。③现代工业自动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此时汽车厂商 开始大规模采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应用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工业自动化促进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工业自动化技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 国工业自动化发展迅速,HMI、PLC、伺服系统、变频器等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生产 设备,尤其在我国 2000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出口的大幅增长,应制造业各个领域的需求,工业自动化技术 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促进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做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 渐升级,传统的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外迁至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包括数控机床、精密机械、锂电 设备、3C 电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制造业的重要成分。新兴产业的蓬勃 发展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和应用有了很大发展。

世界各国重视工业自动化,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是全球发展先进制造业所关注的热点,而工业自 动化技术及产品是智能制造的基石,是现代化工厂实现规模、高效、精准、智能、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据 Reportlinker 统计,2019 年全球工业控制与工厂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 2,695 亿美元,近年来市 场规模持续增长。2011 年,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加强其在制造业的领先优势;2013 年,德国提出“工业 4.0”战略,使其进一步巩固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和制造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地位。2015 年, 我国推出《中国制造 2025》,提出着力发展包括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 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工控网,2021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超过 2,500 亿元,同 比增长 22%,收入增速创十年新高。中国工控网预测,2022-2025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将保持 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 长率。工业自动化产品下游应用市场广泛,包括 3C 电子、激光、包装、物流、光伏、纺织化纤、印刷包装、塑胶、 建材、煤矿、冶金、化工、市政、石油等诸多现代工业领域,其市场需求与下游行业的产能扩张、设备升级换代、产 线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提升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下游行业设备需求量越大、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越高,其使 用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就越多。

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释放需求端潜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加速了机械 和电子系统的整合,受益于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工业自动化产品需求不断增长。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数 控机床、精密机械、锂电设备、3C 电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制造业的重要成分——新兴 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工业自动化势在必行。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水平稳步推进、人口红利消退,以 及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等因素的背景下,制造业正面临人力成本不断提升的现象。根据最新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达 1.9 亿,约占总人口的 13.5%,与 2010 年相比上升 4.6%,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随着我 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出生率的持续走低,劳动力缺口加大,持续走高的劳动成本,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而工业 自动化产业带来了补充劳动力和满足生活服务两大强劲需求。同时,新冠疫情加速“机器换人”需求持续释放,向多 元化应用领域渗透,推动工业自动化行业快速增长。

“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国产化需求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外资著名品牌在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 位。不过,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不断加速智能制造的进口替代进程,高端伺服等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得到了国 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随着国内厂商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国产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厂商在智能制 造市场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2021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高速增长,国产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根据 MIR DATABANK 数 据表明,2021 年在中国低压变频器、伺服、传感器、小 PLC 市场中,本土品牌份额均有提升,其中伺服市场份额提 升最快。

新技术应用有望拉动工业自动化行业不断增长。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变,而大数据、 人工智能、5G、视觉识别等技术的引入融合将深刻改变自动化行业及其服务的企业,成为新增长引擎。新技术和自 动化控制技术相融合,将改变传统制造业企业资源分配、生产加工、物料处理及人力管理等方面的业务逻辑,未来, 高度自动化的端到端一体化生产,将为企业带来更大回报,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则将实现制造业的深度智能化,未来 的工厂将利用人工智能支持自动化流程和机械,通过智能决策应对不熟悉或者预期之外的情况。 传统自动化制造逐渐向智能制造升级演变发展。智能制造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 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并合理计划排程,同时集初步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通过将先进制造技术与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并配备具有参数记忆、故障诊断和分析等功能的伺服系统;具备多维度在线检测电 流、电压、温度、速度等功能的低压变频器和添加各类智能模块的 PLC 产品,智能制造系统除完成正常的自动控制 指令外,还能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可能出现故障的节点或区域,进行事先处理,提高运行效率。

2、外资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进口替代趋势日渐明显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产品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广泛。世界工业自动化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优胜 劣汰,目前已形成少数跨国公司规模化生产、主导全球市场的局面。长期以来,外资著名品牌包括德国西门子、日本 松下电器、日本三菱电机、日本安川电机等,凭借其产品先进的技术、稳定的质量、齐全的功能以及较高的市场知名 度在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了国内大部分 PLC、伺服系统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随着国内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国产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在产品适应性、技术 服务、性价比等方面逐步显现出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部分国内具有自主研发优势的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 自主品牌,并凭借快速响应、成本、服务等本土化优势不断缩小与国际著名品牌在产品性能、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主要企业包括汇川技术、禾川科技、信捷电气、正弦电气、伟创电气和雷赛智能等。总体来看,国内企业的整体市场 份额不断稳步增长,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将日渐明显,替代速度将不断加快。

3、高景气下游赋能市场规模增长,国企细分市场逐步彰显优势

(1)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Servo System)是指以位置、速度、转矩为控制量,能够动态跟踪目标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 主要包括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编码器,是实现工业自动化精密制造和柔性制造的核心技术,属于高端工业自动化 控制设备。由于具备定位精度高、动态响应快、稳定性好等性能特点,伺服系统在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得到 广泛应用,已应用于机床工具、纺织机械、电子制造设备、医疗设备、印刷机械自动化生产线及各种专用设备等。

伺服系统可以分为通用伺服系统和专用伺服系统,其在市场规模、产品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市场规模 上,通用伺服市场规模较大,根据睿工业数据,2020 年我国通用伺服系统市场规模达到 164.38 亿元,专用伺服系统 市场规模达到 37.28 亿元;在产品技术上,专用伺服需要基于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提供专业化产品,通用伺服需要使 其产品在不同行业应用领域内均保持高水平运作,两者在产品技术路线上各有侧重;在应用领域上,通用伺服下游应 用领域较广,包括包装、物流、3C 电子、锂电池、机器人、木工、激光等,专用伺服下游应用领域包括风力发电、 矿山机械、缆车索道、电梯等。

国际市场方面,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IHS Markit 的估算,2018 年全球伺服控制市场规模达 157 亿美元,由于全球人力 成本普遍上升,制造业向工业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将极大推动市场对伺服系统的需求,预计全 球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将于 2022 年突破 200 亿美元。国际市场的主要厂商为松下、安川、三菱、西门子、博世力士乐、 伦茨、施耐德等国际知名品牌,国内部分品牌近年来也开始布局海外业务,但目前海外比重占比仍然较小。

国内市场方面,随着国产伺服技术的不断提升,国产伺服系统进口替代的步伐正在加快。我国的伺服系统产业起步较 晚,2000 年以后随着国内中高端制造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 3C 电子、机器人、光伏、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下 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在生产制造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需要使用伺服系统来实现产品制造高质量和高精度的 目的,国内伺服系统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 MIR 睿工业的数据,2020 年我国通用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为 164.38 亿元,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295.38 亿元。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为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三大阵营。国内厂商 凭借性价比、服务快速等优势,逐步改变了原有的外资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并在部分细分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竞争 优势。国内厂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不断加强伺服系统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国产伺服 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禾川科技在中国伺服系统市场份额从 2016 年的 1.0%提升到 2021 年的 2.8%,近两年在所有厂商中排名第七,在大陆厂商排名中排名第二。

(2)PLC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一种使用可编程存储器储存指令,执行逻辑、顺序、 计时、计数与计算等功能,并通过模拟或数字输入/输出组件控制各种机械或生产过程的装置,是一种重要的通用运 动控制器。PLC 是生产制造系统、重大基础设施和军用装备的通用基础核心控制设备,它与工业机器人、CAD/CAM 被誉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 采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具备体积小、能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 优点,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LC 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技术壁垒随着 I/O 点数增加而提高,根 据 I/O 点数的数量,可将 PLC 产品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类。

国际市场方面,由于作为 PLC 主要终端产品的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气和电子行业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工业 4.0 时代产业链垂直整合与计算机及软件领域投资趋势显著,全球 PLC 市场快速增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IHS Markit 的 估算,2019 年全球 PLC 市场规模达 94.54 亿美元,市场销量达 1280.32 万台,预计未来几年将基本保持稳定态势。 全球主要的 PLC 生产企业包括罗克韦尔、通用电气、艾默生等美国品牌,西门子、施耐德、ABB 等欧洲品牌,三菱、 欧姆龙、富士等日本品牌。

国内市场方面,根据 MIR 睿工业的数据,2020 年我国 PLC 市场规模为 129.99 亿元,按产品类型看,大中型 PLC 市场占比 51.20%,小型 PLC 市场占比 48.80%;按厂商份额看,西门子、三菱、欧姆龙分别以 57.53 亿元、16.80 亿元、14.54 亿元的销售额位列市场前三,占据约 70%市场份额。由于大中型 PLC 工艺复杂、用户对产品安全性和 抗干扰性要求高,外资品牌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占据垄断市场地位。虽然目前我国 PLC 市 场中欧美品牌和日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也从侧面体现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近年来,国产品牌凭借高性价比、灵 活的业务模式及在特定行业的定制化机型开发能力,在小型 PLC 市场(主要应用于中低端 OEM 用户)实现了行业渗 透率的显著提升。2020 年,禾川科技在国内 PLC 市场的占有率为 0.44%,市场份额与国外龙头厂商相比仍然较低。 受国家政策的扶持、相关行业自动化需求的上升,PLC 在锂电、半导体、光伏等新兴行业涌现了大量新的应用机会。 国产品牌通过细致划分客户需求等方式增强客户粘性、巩固行业地位,已具备在部分细分市场和外资品牌同台竞技的 强劲实力,叠加“中国制造 2025”的持续推进、5G 商用催化项目型市场发展、3C 技术更新带来电子行业繁荣等因 素将驱动我国 PLC 市场不断增长。根据 MIR 睿工业的数据,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未来三年 我国 PLC 市场仍能保持 100 亿元以上的年销售规模。

三、爆料:推荐逻辑:乘工业互联网进口替代之东风,技术创新驱动对标行业需求

1、工业互联网“进口替代”需求旺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不但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丰富 的生活用品,而且为制造业本身、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提供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我国 制造业正在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从发达国家经济层面角度,2016 年,德国体 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时任 CEO 赫尔伯特·海纳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称,将利用机器人来进行生产,生产线将 回归欧美等消费地,即使是在人工费较高的德国也能以较少的人员实现机器人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因此亚洲的传统 生产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由于一些东南亚国家具备人口红利和日益扩大的市场等优势,我国部分 制造业环节也在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雁阵模式”持续发展。因此,加紧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从制造大国向 制造强国的转变、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迫在眉睫,而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制 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中国制造业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重要环节。

制造业产业链保持完整有效降低地缘政治和疫情冲击风险。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 之基。近几年,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产业链安全面临重大风险。尽管中国是 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产业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 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不足,存在结构性失衡,对我国关键领域内核心技术、零部件的“自主、安全、可控”提出了 迫切需求。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受阻使得原材料断供、物流停滞、工厂停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本 土化、近岸化和多元化发展。

(1)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韧性

工业互联网乃“兵家必争之地”。为了避免我国产业链薄弱环节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提升制 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自主可控能力。 2015 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中国制造 2025》战略规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战略规划, 将发展智能制造列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向。提出着力发展包括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 速器等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工业自动化作为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先进行 业,是我国重点关注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 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保供应保交付,重视供应链安全

供应链从加速走向到保护性重构。全球化潮流中,供应链配置逻辑以效率优先。而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抬头使得全 球主要经济体加强对供应链进行“国家干预”以抵御断供风险,保障供应链安全成为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

禾川科技逐步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保证国产化供应链安全。禾川科技集底层核心算法、产品开发设计和工艺制 造于一体,产品覆盖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传感层,并在近年沿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涉足上 游的工控芯片、传感器和下游的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公司具有深度制造能力,建有自主化压铸、CNC 精密加 工、电子贴装、自动组装的深度制造产线,可以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及压铸件生产、到零部件组装的垂直产业链。 公司核心部件品种规格丰富,关键核心技术逐步自主可控。公司目前拥有 90 多个产品系列、2,600 多项产品型号的 核心部件,全面覆盖工业自动化各领域,可以满足多种行业、不同客户的需求。公司实现了工业自动化领域“控制+ 驱动+执行传感+机电一体化”的覆盖,成功在部分中高端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领域内与外资品牌开展竞争,助力中国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保证国产化供应链安全。

(3)资本技术突破,进军中高端市场

立足中低端通过持续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向高端市场渗透。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市场,海外公司凭借品牌、技术和资 本优势,在控制性能、产品可靠性、软件核心算法和整体方案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在我国高端市场占据较高份 额,主要客户为下游中大型企业。根据 MIR 睿工业的数据,2020 年中国通用伺服系统市场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 45.3%, 中国 PLC 市场外资品牌占有率超过 79%。我国的工业自动化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企业技术 水平不断提高,凭借成本优势、本土化优势、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在以中小型客户为主的中 低端市场赢得市场份额,并借助国内制造业升级的契机,通过持续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向高端市场渗透。禾川科技的伺 服系统搭载自主研发的编码器,在转矩精度、速度波动率、速度环带宽、控制周期等性能参数方面整体上已接近国外 主流品牌同类可比产品水准;PLC 在指令速度、控制周期、控制规模等参数上已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此外,公司 已自主研发出具有较大优势的编码器和工控芯片,在技术先进性及成本优势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本地化优势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国际知名工业自动化品牌由于境域差异以及成本考虑,基本采用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禾川科技对比国际工控品牌更具有本土优势,公司利用本土优势,针对客户需求建立起技术服务平台,为客户量身定 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同时辅助经销商对终端客户进行售前、售中、售后全程跟踪支持。公司在多个主要区域建立起了 广泛的营销中心网点,并配备区域经理、技术服务工程师等常驻人员,公司拥有 100 多人的技术服务团队,可以在开 拓市场的同时可以就近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优质的贴身服务与定制化解决方案,公司产品在实际应用情景中的 性能表现较外资品牌更具有竞争力,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客户对公司品牌的忠诚度较高,公司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4)疫情转危为机,正逢历史性机遇

危中有机,新冠疫情加速制造业走向无人化、智能化。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后果不断显现,制造业企业生产环节上, 通过加速、加深自动化进程极大降低产能和效率对人力的依赖,在系统调度上确保生产运作稳定性、灵活性和准确率 的大趋势日渐明,为工业自动化行业带来更大展望。制造业企业通过打造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实现生产过程数字 化、现场运行数字化、质量管控数字化,可以大幅提高生产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强生产制造环节综合管控能力,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与不确定性。 疫情打开中国制造业窗口期,国内企业错峰发展不断抢占海外企业市场份额。2020-2021 年,海外企业工厂因疫情影 响产能受限,而中国国内疫情防控保证国内工厂正常生产。在下游锂电池、电子及半导体、工业机器人、物流等新兴 行业旺盛需求拉动下,大量产业和资源订单涌向中国,中国工业自动化品牌赶超迎来关键窗口期。此外,面对新冠疫 情时期成本变高、订单众多、供货周期变长等压力,2021 年自动化产品市场出现了比往年涨价次数增多、上涨幅度 提高的现象,而国内自动化企业具有价格优势,涨价次数和涨幅均低于海外企业,国内企业优势更加突出。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表明,2021 年中国自动化整体市场规模达 2880 亿元,同比增长 15.1%,市场份额大幅攀升。

供应链韧性独秀全球市场,工业自动化发展长期向好。2022 年初,国内疫情总体呈现多发态势,物流运输受到阻碍,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经历了严峻考验,部分企业停工停产,不过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 部分经济指标明显改善。随着我国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供应链韧性不断提高,工业 自动化发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轮疫情冲击也加深了下游客户对多供应商策略的理解,禾川科技主要经营场所在浙 江省衢州市龙游经济开发区,与其他国内工业自动化企业形成地域差异,下游企业选择禾川科技有利于提升自身供应 链韧性。此外,禾川科技正在建设数字化工厂项目和杭州研究院项目,对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前瞻性技术进行研究开 发,丰富产品结构的同时,提升产线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快速增强公司的智能制造能力,扩大产品生产 能力,在受到冲击时能稳定满足下游需求。

2、“技术+产品”研发模式双轮驱动,核心产品对标外国主流品牌

创新研发驱动市场,“技术”与“产品”并重。禾川科技自成立起就制定了“创新研发驱动市场”的企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长期致力于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并采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双轮驱动的研发模式,在 扎实钻研底层技术难题、巩固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与下游客户持续互动反馈,将客户痛点以及行业工艺需 求融入产品的开发中,使公司产品不管在通用性能还是行业专业应用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公司始终重视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研发布局。公司不仅向产业链上游的工控芯片、传感器等产品 延伸,也向下游数控机床等领域进行拓展。同时,公司还投入工业软件平台以及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的技术研究。 2018-2021 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 3,181.59 万元、4,546.99 万元、6,740.71 万元和 8,700.13 万元,分别占当期营 业收入的 11.24%、14.53%、12.39%和 11.58%,各期研发费用率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持续的研发投入 为公司研发体系的建设、研发人才的引进及长期培养和研发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承担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高速高精度磁编码器开发”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业项目和“高性能伺服电机与驱动产品 研发及应用—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用聚磁式轻量化发卡 PMSM 和驱控一体化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矩阵式研发管理模式有助于驱动技术创新及掌握市场需求。公司根据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配置,形成了“共享基础平 台+业务产品中心”的研发架构,研发中心下设 4 个技术中心和 2 个支持平台,既能提高产品开发效率、缩短产品面 市周期,又能提高业务部门的专业性,使其能够在各自的垂直领域持续不断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支持平台以基础技 术和共享资源为主线,负责资源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技术中心各个事业部或产品线以产品开发为主线,负责公司工 业自动化控制产品、一体化驱控专机产品、传感器产品等的开发。矩阵式研发管理模式有助于公司开发有市场竞争力 的产品并形成产品系列化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同时,公司自主开发了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进行项 目的辅助管理,完成包括产品规划、项目需求等的集中统一管理,全面实现了研发过程的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公司 研发采用集成产品开发(IPD)流程,通过全流程管理、结构化开发、全面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产品开发的规范高效。

优秀研发团队保证研发设计能力持续提升。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董事长王项彬具有工业自 动化行业丰富经验,核心研发团队长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等工作,具有丰富 的理论知识与行业经验,实践经验丰富、实操动手能力较强。其中,核心技术人员鄢鹏飞、李波、张宇拥有丰富的伺 服系统、PLC 和芯片产品的研发经验,可以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下游客户的定制化需求研发相关产品并提供解决方案, 有效促进了公司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公司还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并在杭州、深圳、大连、无 锡、龙游设立五大研发中心,为扩大研发人员规模、维护核心技术团队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掌握中高端工业自动化产品核心技术。在技术层面,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掌握了伺服系统三环综合矢量控制技 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公司产品中。同时,公司还力争实现工控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自主研发设计 的驱动控制一体化 SIP 芯片集成了主控 MCU、存储、运动控制算法和工业实时以太网 IP,目前已实现对外销售。公 司还是国内工业自动化厂商中较早实现编码器自主研发生产的企业,独立研发的高速高精度磁编码器项目为“浙江省 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业项目”。公司共拥有 19 项发明专利、82 项实用新型专利、67 项外观设计专利、80 项软件著作 权、9 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全面覆盖数百种型号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

伺服系统、PLC 等核心产品的性能与主流厂家处于同一水准。公司伺服系统及 PLC 等核心产品的性能在国产类似产 品中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行业内为数不多能与国际品牌展开直接竞争的国内厂商。在具体产品表现上,公司的 伺服系统搭载自主研发的编码器,在转矩精度、速度波动率、速度环带宽、控制周期等性能参数方面整体上已接近国 外主流品牌同类可比产品水准,并可以配合多种总线控制,拥有自调整、模型跟踪、制振等功能,大幅提高产品易用 性的同时可以有效抗扰动并保持运行稳定;公司的 PLC 在指令速度、控制周期、控制规模等参数上已达到行业平均 水平以上,且内置高速输入计数和高速输出定位,支持多种总线控制类型且安全保护性能极佳。此外,公司还自主设 计研发了工控芯片,其集成了主控 MCU、运动控制算法、存储、工业实时以太网的技术总线,目前已实现对外销售。

(1)伺服电机

公司开发的伺服电机采用先进电磁仿真解析技术,具有较低的温升、更高的转速和负载特性,搭配完全自主设计的高 精度分辨率编码器,电机转子设计采用内嵌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及低退磁风险,更好的转矩指标及高速度弱磁控制, 实现最大转矩电流比、低噪音和高转速的精准定位。公司的 X3、X2 伺服电机搭载自主研发的磁编码器,分辨率最高 可达 21bit,X6 伺服电机搭载自主研发的光编码器,分辨率最高可达 23bit。同时,公司的 25bit 光编码器也正在研发 中,目前已形成研发样机。公司的伺服电机在核心指标方面表现优异,各项技术指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公司的伺服电机在各项技术指标上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与汇川技术处于同一水平。但相比于国外龙头公司,公 司的伺服电机在运行精度、稳定性等指标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尚未应用到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等高端领域。

(2)PLC

公司的 PLC 产品在高性能实时控制能力上总体达到国外主流厂商的技术水平,可以在很短的控制周期内实现快速运 行指令速度(位指令和浮点运算指令),并实现大规模输入输出的低抖动无延时实时控制;公司完整掌握并融合运用 了多种运动控制技术,其 PLC 产品内置 8 轴本体脉冲输出和 8 路高速编码输入,并通过硬件架构和系统上软件的并 行扩展能力,支持基于 IEC61131-3 标准编程和运动算法,最大支持 64 轴的高精度运动控制;同时,公司的 PLC 产 品支持 ETHERCAT、OPCUA、ETHERNET/IP、CANOPEN、MODBUS 等多种总线控制,适配范围较广;此外, 公司的 PLC 产品在常规的程序保护和功能块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算法功能,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信息泄露。

3、产品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助力跻身高端市场

产品规格丰富,全面覆盖“控制+驱动+执行传感+机电一体化”领域,成功进入高端及先进制造行业的部件供应商。 禾川科技是一家完全自主集底层核心算法、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制造为一体的工业自动化厂商。公司工业自动化核心 部件品种规格丰富,目前已包括 90 多个产品系列、2,600 多项产品型号,实现了工业自动化领域“控制+驱动+执行 传感+机电一体化”的覆盖,可以满足多种行业、不同客户的需求,竞争优势明显,成功在部分中高端工业自动化核 心部件领域内与顶尖品牌开展竞争。当今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竞争充分,出于技术产品兼容性、运行稳定性、服务及 时性以及更换成本等考虑,自动化设备生产商更多的倾向于采用一家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且由于不同行业的自动化 设备差别较大,需要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尽可能生产较多规格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公司具有丰富的产品体系,产品涵 盖控制、驱动、传感、机电四大部分,可以持续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

转型数字化工厂系统方案解决商,助力中小工厂自动化和数字化。目前,高质量、贴近用户的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正 在逐渐代替原有单一的自动化设备供销体系形成一个围绕智能制造的新产业。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智能制 造的大方向,致力于实现从工业自动化控制部件提供商向数字化工厂系统方案解决商的转型。公司力争以数字化、信 息化、自动化和物流化构建数字化工厂架构,在内部设立工业自动化产品、工业机器人、产业设备、数字化工厂四大 产业板块,并通过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整合,充分发挥自主拥有的控制、驱动、传感、机电一体化设计等技术和产品优 势,进一步将工业自动化产品与 MES、SCADA 等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力争为客户提供从运营模式、供应链管理、制 造管理的整体工厂交付自动化规划解决方案。公司还在内部设立了电子数字化工厂、机床数字化工厂、电机数字化工 厂几大样板车间,力争实现电机制造全自动化和信息化、各产线物流周转自动化、原材料及成品仓储 AGV 导入、生 产排程 PMS 及 MES 导入等工厂数字智能化目标,并逐渐推广至下游终端客户。

公司聚焦细分行业,在 3C 电子、光伏等行业拥有深入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公司顺应工业自动化行业整体方案逐渐取 代单一设备的行业趋势,在 3C 电子、光伏、锂电池、纺织、物流、激光与机器人等下游行业深耕运作、系统整合, 为细分行业量身定做极具附加值的解决方案。公司设立多个行业事业部,搭建专业化营销团队深耕重点行业。通过对 下游客户工艺需求的研究了解以及与客户的持续沟通,公司不断将产品及服务切入用户痛点,满足客户方案个性化、 产品易用性、价格经济性需求的同时,高附加值的解决方案也保证了公司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凭借专业的行业定制服务,公司迅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并获得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在细分行业获取较大的竞争优势, 并覆盖了工业富联、宁德时代、顺丰控股、三通一达、隆基股份、捷佳伟创、先导智能、蓝思科技、埃夫特等多家行 业龙头企业,为公司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经销+直销”协同发力,销售渠道拓展迅速

从地域和行业两个维度构建立体营销网络,经销为主、直销为辅,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丰富的工业自动化产品以及专 业化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①由于禾川科技产品下游应用极其广泛,用户遍布众多行业,因此主要以经销模式销售给 客户。经销模式下,公司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明确约定合作方式及各项违约措施,各区域的经销商负责开拓终端 客户、产品选型、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及设备维护等服务。②而对部分采购量大、产品个性化要求较高的战略客户,禾 川科技则采取直销模式。直销模式下,公司就产品价格、数量等内容与终端客户签订销售协议,直接销售产品。 积极引导 SI(系统集成商)伙伴提升行业解决方案的应用价值。从 2015 年开始,禾川科技的企业定位逐渐从单一产 品供应商,过渡到核心零部件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重点提高企业拓展攻坚的效率与能力,大力挖掘市 场深度。在此过程中,引入优秀的 SI 团队,成为了关键一环。SI 熟悉行业应用,且具有丰富的行业方案设计能力; 而公司则能够提供优秀的技术和产品方案,通过双方之间的不断磨合,加速推进公司行业导向的发展进程。

择优选取经销商公司,快速拓宽经销渠道。禾川科技优先选择工业自动化行业内具备较强技术实力的经销商,要求经销 商了解公司产品,具备自动化控制经营经验,并能提供基本的技术服务,同时还要求经销商拥有一定客户资源和资金实 力。随着公司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宽,公司更关注经销商是否具备系统集成能力,是否在细分行业有其自身的技术服务优 势,以助力公司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客户粘性。公司利用自身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口碑,积极 布局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经销商客户。2018-2021 年,公司的经销商数量分别为 259 家、269 家、471 家和 707 家。 其中 2020 年和 2021 年经销商数量大幅增加,系为拓展市场、开发销售渠道,以及公司在继续深化开拓原有大型经 销商客户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具备一定技术实力、较强客户粘性的小型设备集成商开展合作。 强大营销网络促成“研发+营销”正循环。公司不断加强对销售团队的建设,深化营销网络布局,并建立了快速反应、 高效处理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服务工程师团队。在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的过程中, 公司迅速开拓销售市场,通过多年积累的销售网络及时地将产品投放市场,让市场来检验公司的产品,并通过市场反 馈来对研发、生产等环节进行适时调整,以最大化满足市场需求,在细分行业具有先发优势。

让利直销大客户抢占市场份额。一般而言,公司经销毛利率大于直销毛利率,主要由于各销售模式下客户结构不同导 致。直销客户大部分为公司拓展的重点行业战略客户,公司给予其一定的价格优惠以获取市场份额,从而导致毛利率 偏低。2018-2020 年,经销与直销毛利率持续上升主要系公司战略核心产品伺服系统的营收规模与毛利率水平稳步提 高。2021 年,公司经销与分销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系公司在扩大市场份额期间降低伺服系统与 PLC 产品价格,且 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原材料采购价格普遍上涨。 返利经销商伙伴刺激销售规模。为激励经销商推广公司产品,扩大销售规模,公司根据《经销协议》中约定的返利政 策对经销商进行返利。公司返利政策不断优化细化:①2020 年以前公司针对伺服产品推出独立返利政策,2021 年公 司针对控制类产品推出返利政策以此进一步推广公司的 PLC、变频器等控制类产品;②2021 年伺服产品返利政策增加了 销售增长率指标。

5、“研、产、销垂直整合”精细化管理,产品性价比优势明显

“研、产、销垂直整合”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助力公司为客户打造定制化服务。随着国内市 场环境变化,客户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公司采用“研、产、销垂直整合”的管理策略,坚持核心技术自主 研发、核心产品自主生产、重要部件自主加工制造的研发生产相结合的模式,保证公司在掌控核心技术的同时提高产 品质量,并能有效整合供应链,将资源集聚至核心部件,减少研发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提升性能的同时在成本上形 成竞争优势,相比于国际品牌,性价比优势更为明显。同时,这种策略也为公司在生产周期、交货期以及定制化需求 等方面提供了有效保障,加强了公司综合竞争力。 关键部件的高自制率既保证供应安全又降低成本。高自制率是禾川科技的核心优势之一,公司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自 动化控制生产线,可以实现电机主轴、电机壳体、压铸件、编码器及其他五金件等一系列伺服电机部件的自主生产加 工。公司较信捷电气、正弦电气、伟创电气、雷赛智能的伺服系统产品自制率较高,具备成本优势,因此毛利率相对 较高。

通过“深度制造”实现“柔性生产”,令产品具有高性价比特性。禾川科技是一家具有深度制造能力的工业自动化厂 商,建有自主化压铸、CNC 精密加工、电子贴装、自动组装的深度制造产线,可以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及压铸件 生产、到零部件组装的垂直产业链,保证生产弹性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公司从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产品特 性出发,设计出相应的柔性生产工艺,从而利用有限的生产设施完成多种类、多型号产品的生产,高效率低损耗地满 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及供货的及时性,可以为下游客户提供具有高性价比特性的产品。 贯穿研产销的信息化控制助力公司实现精细化管理。公司还在现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运用 ERP、MEMS 系统,将生产工艺与自动化设备有效融合,可以达到各产线信息可共享、最佳产能可规划、生产流程可追溯,初步实 现了生产过程中自动化与数字化的融合。

四、爆料: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稳步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1、发展历程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禾川科技秉承“成 为最具价值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方案提供商”的企业使命,贯彻“用我们的工作、创造美好的生活”的企业愿景, 坚持“创新、诚信、服务”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成为最具价值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方案提供商。 自成立起,禾川科技一直专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历经多年发展,目前公司自主研发掌握了涵盖“控制层、驱动层、 执行层传感层”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基于核心技术形成了丰富的产品体系,产品涵盖控制、驱动、传感、机电四大部 分,公司已具备工厂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持续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

2022 年 4 月 28 日,禾川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发行后总股本为 15,101.3668 万股,其中 3,090.8015 万股将于起上市交易。公司本次公开发行 3,776 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 股)(不含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增发的股票)。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 89,340.16 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 80,650.07 万元。

2、股权结构

禾川科技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项彬,是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禾川科技已实施了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成立 了衢州禾鹏和衢州禾杰 2 个员工持股平台,以期稳定公司管理团队、核心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实现团队利益和公司 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禾川科技共拥有 8 家控股子公司,2 家分公司,3 家参股公司。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城市分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伺服电动缸 更多城市

025-8566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