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半导体量子点行业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
1、行业概况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是指以物体的位移、速度、角度等控制量组成的,能够跟踪目标任意变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基于变频技术的延伸产品,其不仅可进行速度、转矩控制,还可实现精确、快速、稳定的位置控制。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主要由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编码器三部分组成。伺服驱动器负责将从控制器接收到的信息分解为单个自由度系统可执行的命令,再传递给执行机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将收到的电流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实现每一个关节角度、角速度和关节转矩的控制;编码器作为伺服系统的反馈装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伺服系统精度。编码器安装在伺服电机上,与电机同步旋转,转动的同时将编码信号送回控制器,控制器据以判断伺服电机的转向、转速、位置信息。
伺服系统按照执行元件的不同可分为液压伺服系统、电气伺服系统以及气动伺服系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电气伺服系统。电气伺服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直流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其中,直流伺服电机可实现精确和快速的启动或停止功能,故多用于能通过微控制器或计算机控制的装备上。交流伺服电机包含编码器,与控制器一起提供闭环控制和反馈,其工作电压更高、扭矩更大、精度更高,主要运用于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等机械设备上。
(1)伺服驱动器
伺服驱动器是一种通过控制伺服电机实现高精度的传动系统定位的装置,是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中信号转换和信号放大的中枢,通过将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进行综合并放大,根据综合信号极性的不同,输出相应的信号以控制伺服电机的正转或者反转;当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相平衡时,伺服电机便停止转动,其末端执行机构便稳定于特定位置。
(2)伺服电机
伺服电机作为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中的执行部件,其作用是将伺服驱动器的信号转化为电机转动的角位移和角速度。伺服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构成,定子上装有励磁绕组和控制绕组,其内部的转子是永磁铁或感应线圈,转子在由励磁绕组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转动。
伺服电机分为直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两大类,与普通电机不同,伺服电机通常与编码器集成为一体,进而实现闭环控制和精准控制。伺服电机的性能指标在过载能力、调速范围和响应速度等方面相较普通电机具备明显优势。
2、行业发展态势
目前,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正朝着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及高性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交流伺服控制技术
交流伺服控制技术将成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朝着高性能、全数字化、智能化和软件化的方向发展,该类型的伺服系统包含速度环控制、位置环控制和电流环控制三大系统,并且可通过应用软件完成内部通信,其将成为交流伺服系统发展的主流方向。
(2)智能功率集成电路
工业伺服系统中使用的电力电子设备将继续向高频发展,智能功率集成电路将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集成电路具备面积小、可靠性高、容易集成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可以把传统的控制器等难以精确控制的模块使用集成电路的方式实现,采用数字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其精度及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3、面临的机遇
(1)智能制造持续拉动市场需求增长
近年来,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新兴技术领域已逐渐开始商业化、产业化进程,其将有效推动工业生产的智能制造进程,促进中国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柔性化、提高生产销量、降低运营成本的方向发展,进而拉动了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领域内自动化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2)国产水平不断提升促进进口替代
随着国内自动化设备厂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2010 年起,本土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相较于外资品牌,本土品牌更贴近国内客户的实际需求,服务响应更加及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3)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更新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例如建材、造纸、机床、电梯、化工、冶金、煤炭、纺织机械、塑料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食品饮料机械等多个传统领域,以及电子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此外,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领域的自动化产品也在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新能源发电等新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仅有效满足新兴产业扩张产生的市场增量需求,也随着传统产业的发展与更新持续对接市场存量需求。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一节 全球宏观经济分析
一、2021年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二、2022年全球宏观经济趋势预测
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7-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二、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预测
第三节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节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一、行业管理体制分析
二、行业相关发展规划
三、主要产业政策解读
第五节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技术发展水平分析
二、技术革新趋势分析
第二章 国际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际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际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二、主要国家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三、2022-2028年国际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及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一、美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分析
1、2017-2021年行业规模情况
2、2022-2028年行业前景展望
二、欧洲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分析
1、2017-2021年行业规模情况
2、2022-2028年行业前景展望
三、日韩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分析
1、2017-2021年行业规模情况
2、2022-2028年行业前景展望
四、2017-2021年其他国家及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分析
五、国外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经验总结
第三章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供需分析
第一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能分析
一、2017-2021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能及增长率
二、2022-2028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能预测
三、2017-2021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能利用率分析
第二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量分析
一、2017-2021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量及增长率
二、2022-2028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量预测
第三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需求分析
一、2017-2021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需求量及增长率
二、2022-2028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需求量预测
第四章 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业链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业链结构
一、产业链概况
二、特征
第二节 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业链演进趋势
一、产业链生命周期分析
二、产业链价值流动分析
三、演进路径与趋势
第三节 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业链竞争分析
第五章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上游运行分析
一、行业上游介绍
二、行业上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行业上游对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二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下游运行分析
一、行业下游介绍
二、行业下游需求占比
三、行业下游发展状况分析
1、A用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
(2)需求规模
(3)需求前景预测
2、B领域用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
(2)需求规模
(3)需求前景预测
3、C领域用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
(2)需求规模
(3)需求前景预测
4、D用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
(2)需求规模
(3)需求前景预测
5、E领域用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
(2)需求规模
(3)需求前景预测
6、F用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
(2)需求规模
(3)需求前景预测
7、G领域用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
(2)需求规模
(3)需求前景预测
第六章 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第一节 华北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分析
一、2017-2021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7-2021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7-2021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22-202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二节 东北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分析
一、2017-2021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7-2021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7-2021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22-202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三节 华东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分析
一、2017-2021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7-2021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7-2021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22-202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四节 华南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分析
一、2017-2021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7-2021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7-2021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22-202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五节 华中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分析
一、2017-2021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7-2021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7-2021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22-202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六节 西南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分析
一、2017-2021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7-2021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7-2021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22-202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七节 西北地区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分析
一、2017-2021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7-2021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7-2021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22-202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七章 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市场经营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17-2021年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7-2021年行业基本特点分析
第三节 2017-2021年行业销售收入分析(包含销售模式及销售渠道)
第四节 2017-2021年行业区域结构分析
第八章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品价格分析
第一节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历年价格
第二节 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当前市场价格
一、产品当前价格分析
二、产品未来价格预测
第三节 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22-2028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九章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行业竞争分析
二、与国际产品竞争分析
三、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第十章 普华.有策对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 A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及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品介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二节 B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及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品介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三节 C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及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品介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四节 D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及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品介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五节 E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及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产品介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十一章 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投资价值评估
第一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产销分析
第二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成长性分析
第三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一、主营业务利润率分析
二、总资产收益率分析
第四节 2017-2021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PHPOLICY对2022-2028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22-2028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发展环境预测
第二节 2022-2028年我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产值预测
第三节 2022-2028年我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第四节 2022-2028年我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五节2022-2028年我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六节 2022-2028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形势分析
一、2022-2028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生产形势分析预测
二、影响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第七节 2022-2028年中国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市场趋势分析
第十三章 2022-2028年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
第一节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投资机会
一、产业链投资机会
二、细分市场投资机会
三、重点区域投资机会
第二节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主要壁垒构成
一、技术壁垒
二、资金壁垒
三、人才壁垒
四、其他壁垒
第三节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投资风险及防范
一、政策风险及防范
二、技术风险及防范
三、供求风险及防范
四、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及防范
五、关联产业风险及防范
六、产品结构风险及防范
七、其他风险及防范
第十四章 普华有策对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行业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
2分钟了解半导体量子点的性质与应用
半导体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是由数百到数千个原子组成的粒径介于1-100 nm的无机纳米粒子。其中IIB-VIA族半导体量子点由于制备简单、光学性质优异而得到广泛的关注,常见的IIB-VIA族半导体量子点主要有CdSe、ZnSe、CdTe、CdS、ZnS等。目前半导体量子点的研究已经成为物理、化学、材料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点,开辟了半导体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一针见血: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半导体量子点行业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
半导体量子点的特性
1.生物相容性好
经过各种化学修饰之后,量子点可以与生物分子特异性连接;尺寸小,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毒性低,对生物体危害小,可进行生物活体标记和检测。
2.荧光寿命长
可达数十纳秒(20ns-50 ns),而多数生物样本的自发荧光衰减的时间为几纳秒(ns)。这使多数自发荧光背景衰减时,量子点荧光仍然存在,可得无背景干扰的荧光信号。
3.激发波长范围宽
可以使用小于发射波长的任意波长的激发光激发,因此可用同种激发光同时激发不同尺寸的量子点,发射出不同波长(颜色)的荧光,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检测。
4.荧光强度强
半导体量子点比常用的有机荧光染料要强很多,还具有较强的量子点抗光漂白能力(光漂白是指由光激发引起发光物质分解而使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可以对所标记的物质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并可毫无困难的进行相关界面的修饰和连接。
半导体量子点的应用
1.生物学应用
半导体量子点越来越多的作为生物荧光探针用于细胞接受体和体内成像对比,在这些应用中,与传统的有机染料相比较,量子点的高光学稳定性允许长时间的生物过程的跟踪。利用不同颜色发光的量子点可被同一波长的光激发这一性质,还可实现细胞的多色成像。除了成像应用之外,半导体量子点在药物输送、临床诊断、光动力疗法、DNA杂交和RNA分析等领域中也得到了应用。
2.分析化学应用
量子点的发光与量子点表面的状态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定物质与量子点表面发生化学或物理交互左右会影响电子-空穴的结合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可以作为荧光探针应用在光学传感器上。已有的报道表明,半导体量子点可实现对无机金属离子(如Cu2+、Ag+、Fe3+、Zn2+等)实现灵敏的选择性检测,也可以用于气体分子的传感。
3.器件应用
由于半导体量子点具有较强的量子效应,使得其在单电子器件、存储器以及各类光电器件等方面具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于制冷型光电探测器,基于量子点的光电探测器可以在室温下工作。此外,以量子点结构为有源区的量子点激光器理论上具有更低的阈值电流密度、更高的光增益、更高的特征温度和更宽的调制带宽等优点,将使半导体激光器的性能有一个大的飞跃,对未来半导体激光器市场的发展方向影响巨大。
一针见血: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半导体量子点行业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